“市場缺什么,農民種什么”,道理誰都明白,但現實中同市場對接不夠緊密的事還是不少。前些年大蒜價格高,一些地方大干快上,一調整就是十幾萬畝,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結果是市場過剩,價格猛跌。從實踐看,靠錢砸不出優(yōu)勢產業(yè),越是追求短平快、貪大求全,往往越容易集聚市場風險,如果做不出特色、品質,風光過后,“菜賤傷農”現象令人痛心。
現在的農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在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這樣的變化讓很多農民跟不上節(jié)奏,不知道到底種什么才可以讓收入多一點。
現在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農民在外面買著吃的糧食、蔬菜總是很貴,而自己種出來的卻總是價格很低,有時還不好賣出去。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土豆,我們在市場上買至少是1元或2元以上一斤,可是農民種出來的土豆,就算很健康,質量很好,也只能賣5毛到7毛左右一斤,算算這個價錢,農民種一季土豆根本賺不了錢。
還記得小時候,一個村書記組織村民規(guī)模性種植白蘿卜,很多村民都積極的種植起來,可是到了出售的時候卻沒有好的銷售市場,大量的蘿卜村民自己也吃不完,后來全部倒掉了,辛苦一場不僅沒有掙錢還損失不少;后來又種青椒,有了回收渠道,可是回收的價格也就5毛一斤,后面還剩好多也沒有回收完,對于提升農民收入幫助也不是很大,讓農民的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到了后來,再說起種什么的時候,村民們的積極性也就很難調動起來了。
所以,在確定種什么的基礎上,不僅要讓產品的質量有保障,還要先找好銷售渠道,牢固可靠?,F在的消費市場都偏向于綠色、環(huán)保、健康,那么我們就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先多方考察,不去趕什么熱門,什么東西別的地方種的多,那么就不要再去跟風,要做自己本地的特色,做出自己的亮點和品牌。
現在國家鼓勵發(fā)展集體產業(yè),發(fā)展新型產業(yè),如果我們的農民朋友,能夠拋棄以前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種植方式,不要只顧自己種植的那一畝三分田,配合國家發(fā)展步伐,走新型農民發(fā)展模式,將會是更好的發(fā)展選擇。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