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鐮咯!”此起彼伏的勞動號子響震原野,農夫農婦齊齊舉起草叉翻動麥草。隆冬時節(jié),雪都蓋過了幾茬,西北大地上卻呈現(xiàn)出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掀開草席,撥開麥草,一排排打著“自來卷”的鵝黃色作物呈現(xiàn)在眼前。元旦和春節(jié)之間,正是韭黃賣得*的時節(jié)。
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西柳溝街道張家大坪村,韭黃就更加金貴。四五十年來,這里的村民堅持古法種植韭黃,一年只收一茬。
每年11月份,村民們都會在韭黃地里填上油渣,蓋上麥草、草席。油渣起到保溫的作用,草席和麥草則是韭黃*的“棉被”。農歷冬月到來年二月,村里的韭黃就陸續(xù)進入了收獲的季節(jié)。揭草席、掀草、開溝……從蓋著層層“棉被”到進入市場,韭黃光收獲就需要十幾道工序。
“一般人割不了韭黃,得‘把式’來割。”張家大坪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張惠鵬告訴記者。挖土開溝完成后,一排排韭黃冒出頭來,田壟高高聳起,70歲的“老把式”張惠成登場了。
張惠成老漢拿起割韭黃專用的“韭鐮子”,在地頭比劃了下,把鐮刀伸進土中拉動。不一會兒工夫,一排成熟的韭黃就混著泥土倒在一旁。他介紹:“割韭黃不僅要力氣,更要技巧。割得深了容易傷根,割得淺了就影響收成。”
張惠成種韭黃可以追溯到40年前。古法種植工序繁瑣,十分耗費人力,但種出來的韭黃品質好。
村民們在市場上嘗到了甜頭,古法種植被一代代傳承下來。張惠成自豪地講:“我們的種法是純原生態(tài)的,質量是我們村韭黃的根。”
蔬菜經(jīng)銷商韓源成每年冬天都在甘肅各地收購韭黃。他說,張家大坪村生產的韭黃色澤明亮、口感柔嫩、味道鮮美,“韭黃味兒”十足,在市場上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今年他從張家大坪村收購的韭黃*價能達到每市斤11元錢,在他收購的韭黃中價格*。
目前,全村韭黃種植面積已經(jīng)達到699畝,按畝產3000斤計算,今年全村能收獲韭黃超過200萬斤,收入約1500萬元。村上299戶人家大多在城區(qū)買了房、開上了小汽車。韭黃,讓張家大坪村從40年前的貧困中走出。
張惠成家里5畝地,平均每畝地產出3000斤韭黃,今年收入超過5萬元不成問題。不過對他來說,古法種植韭黃并不只意味著賺錢。
受到市場競爭影響,今年的韭黃價格不太穩(wěn)定,但是許多村民認為,堅持古法種植,保證高質量才是出路。對韭黃這個幾十年來他們賴以生存的作物,村民們有著特殊的感情。“咱們蘭州人,誰過年不吃頓韭黃餃子呢?用古法種植韭黃在我們心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傳統(tǒng)。”張惠鵬說。
種植方法也在與時俱進。為了更好地經(jīng)營村里的韭黃品牌、保證質量,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每年村里都專門聘請農技專家為村民授課,韭黃地里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病蟲害,村民都能直接在微信群里請教專家。
西固區(qū)政府正在為韭黃申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還準備吸引投資建設田園綜合體,挖掘古法種植的文化內涵,把張家大坪村發(fā)展成鄉(xiāng)村旅游度假村。張惠鵬說:“希望讓更多的游客嘗到我們原生態(tài)、高品質的韭黃,感受到我們古法種植韭黃的農耕文化。”
11日,西固區(qū)政府專門在村里舉辦了“韭黃開鐮節(jié)”,村民集體在節(jié)會上祈福,跳起軍儺舞,敲響太平鼓,盼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祈福結束后,幾十戶人家來到地頭齊齊開鐮收獲。
韭黃收獲需要集體勞作,往往幾戶人家二十多口人齊上陣。農婦們跟在“把式”后面把韭黃撥干凈、打成捆兒、晾在地頭。她們說:“割下來的韭黃要曬一曬,越曬越金黃。”地里是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地頭上早準備好了熱騰騰的飯菜。一捆捆韭黃仰在地頭,葉黃如金、莖白如玉。
農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