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紅的中國結、整潔的街巷、嶄新的路燈、別致的長亭、青磚黛瓦馬頭墻、寬敞喜氣的百姓大舞臺……,行走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龍?zhí)伶?zhèn)申莊村,一幅幅新農(nóng)村美麗畫卷映入人們的眼簾。
“剛改革開放那會兒,俺村別說住樓了,瓦房也沒幾家,都是茅草屋、土坯墻,哪像現(xiàn)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家家都有轎車、空調,咱嘞日子是一年好過一年!”63歲的村民申聘修嘮起這些年村里的變化,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據(jù)該縣衛(wèi)計委駐村*書記蘇永良介紹,申莊村是個典型的貧困村,2800多人,近3000畝耕地,人多地少,群眾的日子過得相當拮據(jù)。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基本上是家徒四壁。“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是當時農(nóng)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人們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白蒸饃。
“俺是和改革開放一同長大的,見證了農(nóng)村改革開放的歷程,享受了改革開放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20世紀80年代初俺分到了責任田,到90年代不僅不交農(nóng)業(yè)稅還給種糧補貼!這幾年一扶貧才好嘞,國家給俺村打井、建橋、修路,還建了文化廣場,老年人有養(yǎng)老金、看病還能報銷,真好!”談起眼下的好政策,40歲的楊福成高興得合不攏嘴。
楊福成一家5口人,孩子小,生活開銷大,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也想干點啥,苦于既沒技術又沒錢。蘇永良了解情況后,就動員他學習焊接技術。如今,他每年都收入10多萬元,小轎車也買了、小洋樓也蓋了,冰箱、空調等家電齊全。用他的話說,現(xiàn)在的生活是“吃不愁、穿不愁,唱著小曲住洋樓,日子過得賽神仙”。
在村北,村民軒秀蘭的200多座蔬菜大棚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棚里的芹菜、香菜葳蕤生輝、蒼翠欲滴。
軒秀蘭原來也是村里的貧困戶,一家5口人,兒子和兒媳婦都是殘疾人,地里見的剛夠吃花。后來,軒秀蘭承包了村里的蔬菜大棚,聘請了技術員,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大棚一年四季不閑著。她走的是訂單農(nóng)業(yè),大貨車直接開到地里拉菜,根本不愁銷路。
如今,軒秀蘭家蓋起了上下四間的兩層小樓,還安裝了空調、電腦、液晶電視,買了兩輛小轎車,添置了三臺旋耕機和一臺花生摘果機、一臺打草機。
“以前的苦日子提起來就想掉淚,一件衣裳縫縫補補三五年,成天是吃不上喝不上。有一年春節(jié),連包餃子的面都是借人家的,更不用說吃饅頭吃肉了。現(xiàn)在可好了,整天嘞大魚大肉還恐怕得高血壓、糖尿病嘞,早晚吃點雜面饃成了改善生活啦。”說到40年來的變化,軒秀蘭頗有切身體會。
“土坯房變成小洋樓,沙土路變成水泥路,騎自行車改為開轎車,吃飽變吃好,每個村莊每個農(nóng)民都在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成果,‘農(nóng)業(yè)強、農(nóng)村美、農(nóng)民富’的生活會離我們越來越近。”該鎮(zhèn)負責人如是說。
農(nóng)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nóng)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