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國家政策影響,東北大豆、玉米主產區(qū)種植結構發(fā)生變化。今年黑龍江省調整補貼,大豆生產者補貼下降。在此背景下,東北大豆、玉米主產區(qū)種植結構將出現哪些變化?目前的玉米庫存、下游貿易以及加工企業(yè)運行情況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日前深入東北的玉米、大豆主產區(qū)進行了調研。
調整水改旱的種植結構
今年年初以來,大豆振興計劃始終被擺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的多個文件均對此作出部署,其中農業(yè)農村部辦公廳發(fā)布的《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具體提出,今年大豆種植面積要增加1000萬畝。那么今年大豆的種植情況如何?我們根據調研發(fā)現,在今年的種植結構上,大豆種植面積雖有增加,但增幅并未達到預期。
由于考察團所走的東線處于第二、第三積溫帶,種植玉米存在一定優(yōu)勢,所以只有農墾管理下的玉米土地改種大豆的情況多一些,個人農戶或合作社玉米改種大豆的情況并未達到之前的預期。從這次考察的結果來看,雖然今年國家推行了大豆振興計劃,但改種大豆的農戶并不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玉米種植相對大豆總體收益要高,而且玉米銷售價格*近幾年呈現漲勢,銷售渠道通暢,省事省心,對農戶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據佳木斯某企業(y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玉米收購價大致在1650元/噸,刨除烘干、運輸等費用,農戶出售價大致在1400元/噸,當地畝產在1300—1700斤。然而,大豆收購價大致在3440元/噸,刨除運費、倉儲等費用后,農戶實際出售價為3200元/噸,當地畝產為320斤。雖然今年大豆補貼下降使得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不高,但由于年初的時候當地有一定的春旱,農民不能及時播種玉米,所以有部分轉成了種植大豆。
“我們當地玉米種植面積應該在150萬畝左右,水稻種植面積在3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約有50萬畝,經濟作物略增,玉米和水稻相比去年略有下降,大豆略有增加,總體種植結構變化不大。雖然農戶早期計劃種植大豆的比去年多,但后期由于政府公布補貼低于去年標準,所以不少農戶繼續(xù)改回種植玉米。”鶴崗市寶泉嶺農墾山林糧食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向東告訴我們,在鶴崗市東山區(qū),玉米種植品種以德美亞3號為主,產量穩(wěn)定,天氣正常年份可以達到16噸/坰(2100斤/畝),還有少部分地區(qū)會種植德美亞1號。
考察的第四天早上,天氣終于放晴。“四山一水四分田,半分蘆葦半草原”,車窗外是藍天白云下大片的農田,小巴車繼續(xù)搖搖晃晃駛入下一個考察點——三江平原的核心、北大荒的腹地寶清縣。
據我們了解,寶清縣今年的大豆種植面積基本與去年持平。從整體上看,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大于大豆種植面積,2018年大豆和玉米種植面積基本平分,目前這里的種植面積中可能七成為大豆、三成為玉米。
家住雞西市雞東縣永遠村的趙老漢家今年種植了20坰地,其中自有地6坰,全部種植水稻,包地的10多坰里一半種了玉米。他表示,在當前的價格水平下,玉米種植利潤相對于水稻更好,如果玉米價格能繼續(xù)上漲,后期將逐步進行水改旱,增加玉米種植面積。
考察中我們發(fā)現,由于今年稻谷拍賣底價只有1400元/噸,較去年有所下降,而今年國儲玉米拍賣底價提升200元/噸,不少地區(qū)確實出現趙老漢家水改旱的種植結構調整,由種水稻的水田改成種玉米的旱地。
上游農戶基本沒有余糧
5月底,東北地區(qū)因持續(xù)降雨出現大規(guī)模降溫,車輛緩慢行駛在泥濘的道路上,考察團頂著雨水一路向北步入這片肥沃的黑土地。
在所處*積溫帶的賓縣居仁鎮(zhèn),大伙兒披著雨衣擠在一間屋子里,拿著紙筆記錄著。“*近一直下雨,這10天內都沒有企業(yè)來詢價。”接受采訪的大姐略有些苦惱。她是位玉米貿易商,家中的糧食以露天存儲為主,都用農膜覆蓋著,目前還有余糧大概1000噸,全部堆放在院內,因為近期下雨擔心會霉變,想盡量在1個月內出售。她表示,因為今年價格不錯,當地的農戶賣糧都很積極,現在基本沒有余糧了,糧食都集中在當地玉米貿易商手里。
我們在鶴崗市寶泉嶺農墾山林糧食加工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由于近期下雨出庫慢,新糧價格有所回落?,F在玉米銷售價為1740元/噸,廠內水稻和玉米已經全部售盡,錦州港那邊還有3萬噸玉米庫存在陸續(xù)出售,主要是發(fā)往廣東和福建的飼料廠。目前農戶已經沒有玉米余糧了,周圍的貿易商庫存還有30—40萬噸,比去年多一些。
在玉米臨儲拍賣方面,我們發(fā)現,周邊的酒精廠并不認可上期玉米拍賣價格,并沒有參拍。本地參拍的綏東糧庫,2014年一等糧(德美亞1號)成交價為1550元/噸,加上80元/噸等級差、30元/噸出庫費、40元/噸貼水,出庫價為1700元/噸,綏東到寶泉嶺的運費為40元/噸,陳糧基本與新糧價格一致。
沿途中,我們還隨機采訪了一些農戶,家住寶清縣夾信子鎮(zhèn)的一位大爺說:“我種了10坰地的玉米,去年收了12噸,烘干以后有8.5噸左右。現在余糧還有一些,想等糧商來收購,收購價按0.87元/斤。”
雞東縣博昌糧食烘干塔已經營了11年,年度貿易量在3—4萬噸,主要短駁發(fā)往站臺通過鐵路集港。據我們了解,該塔目前還有1000噸左右的玉米庫存,周圍烘干塔玉米基本售罄。
在到達穆棱市的一個考察點時,穆棱市康諾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向我們表示,他們可以用暫定價的方式向當地農戶賒糧,即以收購時的價格作為保底,待農戶需要用錢時,以當時價格和保底價孰高結價,對于農戶來說可以賣上更好的價錢,對于企業(yè)來說降低了資金的壓力。
我們考察發(fā)現,今年東北地區(qū)的玉米庫存上游農戶基本沒有余糧,中游幾家玉米貿易商各有不同,考慮到國儲拍賣近期開始前段時間積極賣貨,目前庫存不大,庫存已經轉移到下游企業(yè)手中。
深加工行業(yè)需求無亮點
目前玉米的深加工行業(yè)利潤不好,但部分大型企業(yè)為占領市場及降低開機成本,仍在超負荷生產。據一些深加工企業(yè)反映,由于近些年國家補貼深加工行業(yè),使得產能擴張明顯,整體上對于玉米的需求仍處于上升狀態(tài)。
然而,東證期貨農產品分析師方慧玲告訴我們,由于近兩個月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以及臨儲底價上調、拍賣溢價明顯,玉米原料成本提升較大,但成本上升并未同步傳導至產品端,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企業(yè)陷入虧損狀態(tài)。近年來,深加工行業(yè)產能快速擴張,目前處于產能過剩格局,在國內玉米供需格局未來趨緊的情況下,長期來看,玉米深加工行業(yè)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從玉米的需求端來看,除了深加工產業(yè)外,養(yǎng)殖業(yè)的飼料需求量也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國內生豬養(yǎng)殖受到的較大打擊。
此外,對于參與國儲拍賣的深加工企業(yè),草本投資的分析師楊力認為,深加工企業(yè)仍以貿易利潤為導向,拍賣比較理性。雖然全社會對臨儲拍賣糧仍有需求決定了玉米價格很難跌破底價,但目前供需面并不強,加之社會庫存偏高,需求無明顯亮點,玉米價格上漲驅動不大。不過,由于本年度玉米面積減少、明年臨儲拍賣大概率存在缺口等,中期看好玉米價格。
利用期貨規(guī)避企業(yè)風險
今年是東北地區(qū)積極推進玉米臨儲制度改革的第3年,不斷完善“市場化收購+補貼”機制,保持優(yōu)勢產區(qū)玉米種植收益的基本穩(wěn)定是重點。不過,如今變幻莫測的國內外貿易市場、國內產能的迅速擴張,以及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使得加工業(yè)產能受到抑制,玉米的市場價格不斷波動,未來幾年玉米市場的供需格局預計會出現較大變化。
我們通過連續(xù)一周的考察發(fā)現,黑龍江省東北地區(qū)的農民和涉農企業(yè)風險管理觀念還相對薄弱,農戶在種植品種選擇上主要參考去年的收益情況,“看天吃飯”,缺少對市場風險的規(guī)避意識。雖然部分貿易商對期貨市場還不太熟悉,但一些大型深加工企業(yè)利用期貨工具規(guī)避風險已較為普遍。某大型貿易企業(yè)負責人告訴我們,運用好期貨工具可以規(guī)避現貨經營的大部分風險。隨著玉米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臨儲庫存的消耗,能否熟練使用期貨、期權等風險管理工具,將是未來關乎企業(yè)生存的重要競爭力。
該企業(yè)在今年2月收糧前,曾在期貨盤面做過買入套保的操作,而且在清空現貨時平掉頭寸。該企業(yè)負責人認為,今秋玉米開秤價大概率會在0.8元/斤,高于去年約0.1元/斤。按照交割的相關成本進行測算,如果玉米2005合約上漲至2170元/噸,可以賣出套保鎖定利潤,到時可以選擇購糧交割現貨,也可以選擇平倉。
事實上,利用期貨市場對東北地區(qū)的農產品進行保駕護航是極其明智的做法,尤其是近兩年大商所推出的“保險+期貨”、基差交易、場內場外期權、商品互換等,極大地方便了實體產業(yè)企業(yè)利用期貨市場來實現風險管理。
據了解,6月3日大商所公布了2019年“農民收入保障計劃”試點。試點項目由縣域覆蓋試點和分散試點兩部分組成,具體試點可以為“保險+期貨”收入保險、“保險+期貨”價格保險、場外期權等多種模式,為農民和糧食企業(yè)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全面的綜合性風險管理服務。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