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瓢蟲屬鞘翅目瓢蟲科。別名二十八星瓢蟲。主要為害作物與寄主有馬鈴薯、茄子、青椒、彩色甜椒、菜用大豆、豆類、瓜類、玉米、白菜等蔬菜。
一、為害癥狀
馬鈴薯瓢蟲主要為害茄科植物,是馬鈴薯和茄子的重要害蟲。成蟲和幼蟲均取食同樣的植物,取食后葉片殘留表皮,且成許多平行的牙痕。也能將葉吃成孔狀或僅存葉脈,嚴(yán)重時全田如枯焦?fàn)?,植株干枯而死?/p>
為害特點(diǎn) 成蟲、若蟲取食葉片、果實(shí)和嫩莖。被害葉片僅留葉脈及上表皮,形成許多不規(guī)則透明的凹紋,后變?yōu)楹稚吆郏^多會導(dǎo)致葉片枯萎。被害果上則被啃食成許多凹紋,逐漸變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價值。
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黃褐色細(xì)毛。前胸背板前緣凹陷而前緣角突出,中央有一較大的劍狀斑紋,兩側(cè)各有2個黑色小斑(有時合成一個)。兩鞘翅上各有14個黑斑,鞘翅基部3個黑斑后方的4個黑斑不在一條直線上,兩鞘翅合縫處有1~2對黑斑相連。卵:長1.4mm,縱立,鮮黃色,有縱紋。幼蟲:體長約9mm,淡黃褐色,長橢圓狀,背面隆起,各節(jié)具黑色枝刺。蛹:長約6mm,橢圓形,淡黃色,背面有稀疏細(xì)毛及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三、生活習(xí)性
在我國甘肅、四川以東,長江流域以北均有發(fā)生。在北方大部地區(qū)1年2—3代,以成蟲群集越冬。一般于5月開始活動,為害馬鈴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為產(chǎn)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代幼蟲為害期,7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為*代成蟲羽化盛期,8月中旬為第二代幼蟲為害盛期,8月下旬開始化蛹,羽化的成蟲自9月中旬開始尋求越冬場所,10月上旬開始越冬。成蟲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為活躍,午前多在葉背取食,下午4時后轉(zhuǎn)向葉面取食。成蟲、幼蟲都有殘食同種卵的習(xí)性。成蟲假死性強(qiáng),并可分泌黃色黏液。越冬成蟲多產(chǎn)卵于馬鈴薯苗基部葉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幼蟲夜間孵化后共有4齡,2齡后分散為害。幼蟲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莖上或葉背化蛹。
四、防治方法
1提倡采用防蟲網(wǎng)防治廿八星瓢蟲,兼治其他害蟲。
2人工捕捉成蟲。利用成蟲假死習(xí)性,用盆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墜落,收集滅之。
3人工摘除卵塊。此蟲產(chǎn)卵集中成群,顏色鮮艷,極易發(fā)現(xiàn),易于摘除。
4用蘇云金桿菌“7216”防治馬鈴薯瓢蟲。用“7216”菌劑原粉含孢子100億/g,每667平方米用10kg,于馬鈴薯瓢蟲大發(fā)生之前噴撒到茄果類、瓜類、豆類有露水植株上,防效37.5%~*或噴灑2.5%魚藤酮乳油1000倍液。
5藥劑防治:要抓住幼蟲分散前的有利時機(jī),噴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或40%菊雜乳油或菊馬乳油3000倍液、21%滅殺斃乳油6000倍液、2.5%敵殺死5000倍液等噴霧。